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最想做的事

筆者:柯玉雪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作者速寫】柯玉雪女士,榮民眷屬,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研究生,曾任中華民國編劇學會秘書長、基督教論壇報記者兼品管部經理,現為基督教論壇報主編兼姿雜誌編輯。寫作不斷,常發表戲劇評論、廣播劇、電視劇、舞台劇等。著有《廣播論叢》和廣播劇《錦瑟恨史》、散文《爬蟲與人生》、《空大充電八年》、《靈感與毒箭》,以及小說《調音師》、《十六歲的流浪》等,榮獲劇本類等文學獎十餘次,作品散見各報刊。 人的一生,有多少時候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多少時候是在做不得不做的事?也許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我們可曾想過,在世的日子,都是怎麼過的?如果今天是在世的最後一天,想要做什麼事? 邁入中年,冷靜回想以前的日子,替未來釐清方向,是必要的。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哲學思考,而是與我們自己這個實實在在的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每天忙於生計,被生活所需捆綁;身為劇本寫作者,每天我都問問自己同樣的問題:「何年何月,才能夠專心地把自認為能激勵臺灣的舞台劇本寫出來?」 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知道,也許有那麼一天吧!」 這樣的答案無法讓自己滿意,於是答案改成:「明年的今天。」寫部好的劇本,是我從生命出發的選擇,無關生計,也無關生活;不管有多少困難,有多少磨難,我就是想要完成它;這是那年,我到雅加達參加「國際影視會議」後,所下定的決心。 當日會議結束後,一個人踏上旅程,坐在飛機上,我從青天白雲中,回想著各國代表發表的言論;大家侃侃而談,述說他們國家有什麼電影、電視。我內心倏然興起無限感慨,為何沒有人能從當代出發,寫出一部具有國際觀,又能表現臺灣特色的劇本。 無奈又感慨的是,應該專心寫劇本的我,每天做的都是些什麼事呢?上班、下班,跟老闆和同事為公事、拚業績而奮鬥;偶爾去交際應酬,跟工作上的朋友建立關係、開展人脈。有空時還要讀研究所入學考試的書。等這些不做不可,攸關生計和生活的事都做完,靜下心來寫劇本時,通常已累得眼皮難睜、兩手發酸、兩腿發軟,只能在夢中繼續構思那已經蒐集的許多資料和未有足夠時間開始寫的劇本。 然而,讓我念茲在茲要寫劇本的因素,除了發自內心深處的使命感之外,「捨我其誰」的悲愴,未有一日稍減。很多次,我信誓旦旦地自我要求進度,卻一次又一次地失信於自己。 每次想寫,又無法寫時,就懊惱地怪自己,為何必須這樣「受限制」?為何無法像「閒雲野鶴」?為何總是在為工作忙碌?為生活奔波?為學業耗時呢? 此時,有位朋友來找我,她也很想專心寫作,但因有個智能不足的兒子,老公失業,就靠替人幫傭養家,很羨慕我能擁有坐在辦公室上班的工作。看到她的例子,回到現實面,我就打消辭職的念頭。 沒錯!That’s nonsense. You can’t close your eyes to what’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沒錯,當我很想逃避不想做的事,卻發現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而漸漸學到一個生活法則:每個人不能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應該熱心主動服務;只要別人有需要,又是自己幫得上忙的,就應該去做,即使不是最喜歡做的事。而這些事,往往可以成為你最想做的事∣∣寫作的素材。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覺得只要對人有幫助,不喜歡做的事,便似乎愈來愈少了。因為縱使正做著不喜歡做但應當做的事時,想到有人能獲得助益,就會很高興。 因為這樣的喜悅,我願意犧牲自己的喜好,先滿足別人的需求,幫助別人完成理想,形成更多善心善行的良性互動,相信自然也會有很多貴人幫助我完成理想。 如果今天是我活在世界的最後一天,我最想要幫助別人,先完成他的心願。(點閱次數:360)